🐾 當狗狗焦慮時,牠其實是在「求救」
狗狗的焦慮行為並非壞習慣,而是牠在用行為表達「我害怕、不安、需要幫助」。 焦慮可能源自分離、環境改變、過度刺激或缺乏安全感。 若未即時處理,輕則出現亂叫、咬東西,重則造成慢性壓力與健康問題。
🐶 常見的狗狗焦慮行為
- 不停舔毛或咬腳:藉由重複動作緩解壓力,嚴重者可能舔出皮膚炎。
- 獨處時嚎叫、抓門:典型的分離焦慮症表現。
- 在家亂尿尿:非生理問題,而是情緒失衡的反應。
- 破壞家具、咬沙發:透過釋放能量來排解焦慮。
- 過度黏人或緊跟主人:缺乏安全感,害怕被忽略。
- 躲藏、顫抖、喘氣快:恐懼型焦慮(如打雷、煙火、陌生環境)。
如果這些行為持續出現,就表示狗狗需要「心理安撫訓練」,而非單純責罵或禁止。
🔍 焦慮的根源:狗狗為什麼不安?
焦慮行為通常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:
- 分離焦慮:與主人關係太緊密,獨處時失去安全感。
- 環境變化:搬家、新成員、旅遊或聲音環境改變。
- 缺乏社會化:從小沒接觸過外界刺激,導致過度恐懼。
- 創傷經驗:曾被遺棄、虐待或驚嚇。
- 長期缺乏活動與刺激:過多壓力卻無法釋放。
💡 安撫訓練技巧:幫助牠重拾平靜
1. 建立穩定的作息節奏
狗狗最怕「不確定」。每天固定餵食、散步、陪玩時間, 能讓牠預期行為發生順序,從而獲得安全感。
2. 練習短暫分離,逐步延長
針對分離焦慮,可以採取「漸進式離開訓練」:
- 先短暫離開房間 1~2 分鐘,回來時不過度關注。
- 逐步延長時間至 10、20、30 分鐘,讓牠學會「你總是會回來」。
- 離開前不要突然道別(例如摸頭說再見),避免放大牠的不安。
3. 運動與放電
每日足夠的散步與遊戲能釋放壓力荷爾蒙。 若無法外出,可利用嗅聞墊、益智球或「找零食遊戲」在家放電。
4. 給予安全空間
準備一個安靜角落作為牠的「避風港」——狗窩、籠子、毛毯或有主人味道的衣物。 不要在這裡責罵牠,讓牠把這個空間與「安全」連結。
5. 使用安撫輔助工具
- 安撫玩具:如 KONG 益智球、PetDew 咬咬安撫玩具,可延長專注時間、降低焦慮。
- 放鬆噴霧:如 Adaptil 費洛蒙噴霧、Bioline 植萃舒緩香氛,能模擬母犬氣味,協助安定情緒。
- 音樂療法:播放輕音樂或「Dog Relax」白噪音,有助安撫情緒。
6. 正向訓練代替懲罰
焦慮行為不能用責罵方式制止。 懲罰只會讓狗狗更害怕、加深焦慮。 當牠安靜或自我安撫時立即稱讚、給零食, 讓牠學會:「冷靜=有好事發生」。
🧠 飼主的情緒也會影響狗狗
狗狗的感受非常敏銳,能感應主人的語氣與情緒。 當你焦慮、怒氣或緊張時,狗狗也會反射性地不安。 因此,請先讓自己冷靜下來,再用柔和語氣安撫牠。
例如在訓練時以低沉、穩定的聲音說:「沒事,我在這裡。」 這種語氣比任何安撫噴霧都更有效。
⚠️ 何時需要尋求專業協助?
若狗狗的焦慮行為持續數週以上、出現自我傷害(舔破皮膚、拒食、暴躁攻擊), 請諮詢獸醫行為科或專業訓犬師。 有些情況需配合短期行為矯正或輔助藥物治療。
💛 結語:理解,是最好的安撫
焦慮的狗狗並非不乖,而是缺乏安全感。 飼主的耐心、穩定情緒與正向引導, 才能讓牠慢慢學會信任、冷靜與放鬆。 只要我們願意傾聽牠的語言,就能成為牠最安心的依靠。